虽然我们常说科学强调认识,技术强调改造,但通常交流中科技常常连在一起讲,现在科技研发投入的大头为企业,就研究开发而言,企业占70%的部分。但我们经常将企业放在产业界而非科技界,因此讨论科学研究政策时可能就会非常不一样。企业主要做技术开发,高校科学院主要追求科学知识。技术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人类的开端就有技术,而科学仅仅是只有2000年的历史,技术远远先于科学,甚至人类出现之前的鸟类搭窝也是技术,但一旦产生科学,会让技术更加精致化。但是不能过分强调科学的作用,而忽视技术发展内在的逻辑,技术发展不是科学发展逻辑的推导,二者均有相对独立性(美国卡脖子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基础研究的问题,要将资金大量流入科研院所,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论调,我们被卡脖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技术积累不够,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一股脑把问题全推给科学家)。
技术本质上是劳动手段,也是一种知识,也可说是各要素结合的过程。(尼采认为技术是一种权力意志,power。简介来说就是想当官,中国古代的这种科举也许就是权力意志的体现。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座驾,把人和技术放在一个框架内压榨,不自由。艾吕尔认为技术是一种精神现象,对自然界的加工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追求效率)。技术中包括知识和技能,即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劳动者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劳动手段,针对劳动对象,将技术体现出来,多位一体,具有信息特征。也凸显了技术和科学的差别,因为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原理将三者串联起来(在新兴技术领域中,难言知识占比很高,都处于摸索阶段)。
可以把科学和技术放入一个场域中,不能僵硬地用系统观看待社会,大系统分为子系统,每个人在一个系统中发挥作用。每个场域都每个场域的规则,在不同场域中有不同的处事方式,通行不同的规则,分析的时候不能混为一谈,杂揉至难以分析,例如在科学场域中科学成果是硬通货,发好文章、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就是底气。所以才有人敢弄虚作假,高中发150篇sci,哪怕有150亿元,还要将其转化为文章才能去申报院士。所以说我们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技术问题发展的起点是技术问题,例如美国卡脖子,向其示弱或发动战争能够将技术拿来,这就不是技术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国期望的,将其转化解释翻译为技术问题,摆脱困境。包括环境问题(如面对洪水,从搬迁社会性解决到修大坝技术性解决),现行技术的失效,技术竞争(如军事经济领域),技术外推的累积性改进,技术的不平衡(瓶颈)引发的问题,科学预见特定技术失效的假定性反常。
技术发展主要是企业的事情,是经济场域的核心职能,只有植根于此环境中,才能发现并解决技术问题,否则只是浮于表层。要理解一个技术一个企业,要理解整个产业,理解整个更大的社会技术系统,一环套一环,技术在此背景中得到识别,得到解决(如爱迪生建立电照明系统,他发明灯泡的说法是错误的,而是将电照明系统发明出来,进行改进。这个过程运用到电磁学相关知识,但电磁学的定理却无法推出电照明系统,虽然它们有相互交叉,但仍然是两条轨道)。通过矛盾将其转化为技术问题,以创破坏,就造变革,创造性地破坏进步(今天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吃饱了撑的要用科学场域的思维干预经济场域,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谈及创新,很多人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今天多为从泛泛的概念讲,新的idea之类都可说之创新。它是时代的标志。其最早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强调前所未有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新供应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前两者是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家,而非大学和老师。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各司其职,创新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实现。今天所说的科技创新是怪异的事情,是权力争夺的产物,谁掌握了词汇的定义权,就能对此做文章,知识和权力是纠缠了一起的。科技界相对于企业势力更为庞大,认为资源应更多偏向高校、科学院,将科技创新视为其专属,而企业的则是产业创新。又创造出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搞科研政策的专家都是出自大学、科学院,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熊彼特为区分发明和创新,强调发明可以天马行空,要到经济领域价值实现才能称之为创新。创新是集成性活动,将各种要素集到一起,而科学是要将其他关系抽象掉,忽视其他要素,通过分析找到纯粹的不变量。二者反而是相反的,需要的能力完全不一样。科学和技术只是创新的一个要素。科学找出来的是不变的东西,而创新是不确定的,前者由科学家掌控,后者由技术人员和企业决定,创新无法还原为科学,创新不是从科学上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闯出来的。创新还具有路径依赖,每一步都对后续的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如蒸汽机,内燃机等的发明过程)。就像键盘的排布,可能不是最优,但没人能改变,这就是路径依赖。创新会在做事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企业在研发领域十分重要,千万不要看不起企业)。科学是为人类做服务,创新是为特定人群、企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而非唯paper论。
长期来看,创新开端流动阶段,产品创新创新率大,处于尝试阶段,不愿将资源投入到工艺创新,而转换阶段,摸清消费者的喜好后,企业基本按照主导设计生产,产品创新减少,需要考虑的是工艺创新提升产量,而特性阶段成熟后,尽在工艺上进行微小改动,工业创新降低。对于后发国家和企业说,要了解产业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策略。在突破性的技术间断中,是后发国家和企业进入该产业的机遇,是跨越式发展的希望之地。
技术与创新小记
发布于 3 天前 11 次阅读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