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的自然描述的是事物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自然界的根本,是自然界是将人类排除在外的对象化。今天我们做工程改造等等都是以自然界的规律为基础,因此更不能不能忘记回归本源,防止迷失方向(英语中的nature也可翻译为本质,与老子所强调的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更要从自然界追溯到更深处更本质的自然,去记起天道,从古时的认识汲取思想,在这个回环中,螺旋上升。
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自然科学的大进步发生在西方而非中国(中国在落后于世界后,从1840年以来,经过3个60年,即3个周期才真正翻身),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体现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些人认为是制度的原因,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对此产生了阻碍,一些人认为是逻辑的原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尤其强调逻辑,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公孙龙等思想家对逻辑的讨论,但远远不够。一些人认为是汉字的象形不利于数学等自然学科学习过程的表达与发展。一些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的思考方式、生存模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中国的学者总会受其制约。也许这些自然观都有影响,更需我们去思考这种自然观背后深刻的含义。
在此之前,需要纠正一种偏见,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更关注人文社会,统治治理,而忽视对自然的思考。但是一个社会倘若完全无视自然,便不可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因为人就是脱胎于自然,最先与“天道”发生关系。在自然中生存是任何人类社会需要第一思考的要务,譬如摘果子,盖房子之类的生产细微之处无不体现这一点。第一位永远是如何在自然中生存,第二位才是在社会中与其他人打交道。天时地利人和是基本的解释与认知框架,只有三者和谐,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关系(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非常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节骨眼)。我们向来是从宇宙的大道中看待人类,并非将人类分割于其外,古代的自然并非将自然界对象化,必须将人类包括在内。我们历史社会中辩证的结果来自于自然,生存之道与治理之道皆来自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处下而不争。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走向极端总会反弹,冬去春来,正是天道的反应。自然的生存,社会的治理全是从世界,从自然中所悟出。有天的自然,有地的自然,也有人的自然,生老病死,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追溯到古代最远的古典著作之一《周易》(儒家与道家皆从其发展),其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算卦内容,更是古典哲学思想的体现。(当今很多人学习其内容甚少,仅凭借西方的认知思想对其大肆批判,得出中国古代没有好的哲学思想这一结论)
其中发展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前者汲取伦理学和政治学的阐释,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秩序等关系(但并非将自然割裂,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根本仍是宇宙论,其隐藏的观点周易已经表达过了)。后者汲取宇宙论和本体论。更强调发展哲学、宇宙论,也可说形而上的方面。道家的思想是对儒家的反动,认为其繁文缛节过于过头,反而偏离天道。儒家根据天道发展人道,以天道指引人道,发展礼。道家则反对这种行为,人有人道,天有天道。天道就是自由,任其发展,而非强制干预,其体现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希望社会中每一位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因此特别强调“无为”,市场经济亦是此思想体现,任凭人在市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体现在今天的中国中,不将自己的发展治理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也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自身身上。无为是有节制的为,顺势而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希望将自己的思想锚定在天道上)。这两种主要思想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后世的行为模式基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儒家强调建功立业,道家认为不能时刻紧绷,要学会适时放手,从该角度看,二者更是互补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人不是一个孤立个体,是自然链条的一环,在宇宙中体悟宇宙之道,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现代自由主义的源头或许就在其中)。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一瞥
发布于 8 天前 34 次阅读
Comments NOTHING